連日氣溫下降,冬寒漸至,人們對供暖的討論再次升溫。在不觸及能源紅線、環境友好的前提下,位于南方的上海如何追求暖冬?
沒有改進的空間
近年來,絕大多數上海居民冬季采暖與空調相匹配 電熱器或油汀,加強加熱是多余的嗎?
同濟大學暖通空調與燃氣研究所所長張旭教授不這么認為。當室內溫度低于14時,他說℃即時需要供暖。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頻繁,上海氣溫低于5℃年均天數為62天,氣溫屢跌破極冷紀錄。就像2009年1月上海零下8一樣℃,并在0℃附近持續浮動一周。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龍勝平表示,十二五期間,全市老年人平均每年增約20萬,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30%.年齡越大,對極端溫度的耐受性越弱,尤其是冷刺激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完成的《上海居民供暖行為調查》顯示,長期分散供暖培養了居民良好的節能習慣。感覺冷的時候,69%的人選擇先加衣服;房間溫度低于9℃83%的居民選擇打開空調,84%的居民說他們的家人只在一個房間里打開,所有房間只打開1%;88%的人有睡前關閉或睡前定期關閉供暖設備的習慣。專家認為,這些都是本市更高效、更綠色的新技術推廣發展的信心。
哪種方式更綠?
張旭說,常用的電熱毯、小太陽能燈等電加熱器的能效系數約為1,即部電產生一部熱量;最常用的分體式空調的能效系數約為2,即一部電產生兩部熱量。這些設備的缺點也很明顯。前者只能在較小范圍內工作,后者加熱不均勻,熱量往往集中在房間上部,無用。
許多專家認為,南方地區求的南方地區更適合高能效、低能耗的分散熱源。
據了解,目前已有許多節能高效的新技術進入小范圍應用。如地源熱泵技術,采用淺層地熱資源,可供暖制冷,比傳統空調系統節能30%~40%,室外設備成本每平方米70~100元。目前,該市的一些酒店已經投入使用。再比如燃氣壁爐
目前,地熱采暖方案已應用于一些新建住宅。通過燃氣加熱鍋爐,熱轉換率是電的兩倍,燃燒的熱水進入地板下的管道循環,加熱整個房間,提高舒適度。
準備綠暖冬了嗎?
在同濟大學綠色建筑與新能源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譚洪偉教授看來,新設備、新技術的優化推廣只是綠色溫暖冬季的必要條件之一關鍵是改善環境,包括能源利用、建筑規范、節能理念等因素。
十大暖氣排名承認,南方地區供暖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提高建筑的保溫水平。在北方,窗戶基本上是雙層玻璃,東北的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安裝三層,玻璃隔間甚至抽真空,充氮,墻壁做內外保溫處理,房子像保溫桶;相比之下,絕大多數住宅使用單層玻璃,容易散熱。再比如,有些建筑往往采用中庭挑高設計,由于熱量向上集聚的特點,帶來高能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