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家居企業禮貌地結盟對消費者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好事。為什么不像家電行業那樣打價格戰,推動行業洗牌?家不是家電,其實根本玩不了價格戰這樣的游戲。以價格為例,首要條件是擁有產品的所有權和定價權。雖然JD、國美、蘇寧都是渠道平臺,但采用的是買賣的商業模式。廠家批量采購后,他們對自己想賣多少有最終決定權。
意外之家、紅星美凱龍等流通渠道是家居行業的主流。雖然雙方都有成千上萬的合作伙伴,但商店只提供商業場所,銷售由制造商自己負責,價格渠道不是。建材超市百安居、東方家園等商業模式與家電巨頭相似的企業,早在市場競爭中就失去了對品牌的控制。即使價格大幅下跌,品牌和產品也沒有多少可比性,價格戰也打不起來。
家居和家電產品的不同特點也是家居行業價格戰困難的重要原因。無論是電視、冰箱、手機、電腦,市場競爭都能留下少數品牌,是裝配線運營的標準化產品,消費者不買你必須買他,除了外觀曲線和顏色差別很小,人們只關注價格。
家居產品是不同的。除了一些可以批量標準化生產的簡單燈具或床墊外,大多數其他產品都需要定制。即使地板產品來自裝配線,也可分為實木、實木復合材料、強化材料等品種,設計和顏色更引人注目。至于家具等大型產品,不同廠家的設計風格不同,材料和功能也不同,更不用說不同廠家和品牌在社會上積累的聲譽不同,產品質量也不同。人們仍然對你的信任有疑問。不管價格有多低,它有什么用?
每個領域只有少數幾個品牌的家電行業被洗牌,價格一定是未來最大的殺手锏。家居行業仍處于諸侯糾紛和小國眾多的時代。要想稱霸江湖,就必須展示自己的實力、榜樣和品牌。如果你只拿價格做文章,早死的肯定不是對手,而是你自己。





